close
今天上課老師跟我們介紹ISBD(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),目前看到的文獻是草稿,不是正式版本,正式版本到圖書館借的到。各位目前看到的版本,2010年的,實際上的運作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,在1969年就有了.這個ISBD作業是ISBD Review Group,特別去成立一個團體被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IFLA Cataloguing Section 認可,
第一組
討論所有ISBD的狀況
第二組
元素的規格
書目性的描述,作為一個標準,而且是國際性的標準
著錄單元總共有八個,後面還有附錄,所以去做書目記錄你就是要去記載這些area裡面的元素,假如資料裡面有Statement of responsibility沒有記錄下來,就是沒有遵守這些標準,最後附錄它列出五個:多層次著錄法(Multilevel description) /雙向紀錄(Bi-directional records) /參考文獻(Bibliography)/縮寫語(Abbreviations) /詞彙表(Glossary),老師告訴我們考試就考這九個area和裡面的細目,從零開始,中文跟英文,自己要去弄中文翻譯,介紹裡面很清楚的告訴我們ISBD,是照著2009和1961的來的,所以不要以為這兩個文件沒有關係,互相影響
所以它告訴我們ISBD有哪些的目標跟原則,它是根據這些目標和原則後來去做它們的工作,然後接著就講ISBD跟FRBR之間的關係,簡單來講兩個東西是互相影響,幾乎是同時在進行,它們兩個時間幾乎是重疊的,這個細目如果再FRBR裡面認為是必要的,那在ISBD裡面也會認定是必要的,那只要有一個就好了,但它們功能不一樣.接著講到A.3標點符號,講完後就下課了.
全站熱搜